纳玛古菱齿象化石
1987年发现于乌海市乌达区白泥沟的纳玛古菱齿象化石,证明了在距今3千万年至1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,这里曾是山青水秀、植被茂密、气候温和湿润,纳玛象、副巨犀等大型野兽出没之地,生态环境自然和谐。图为出土的纳玛古菱齿象化石碎片按原比例复原的体长8.7米、高4.15米的完整象体。
桌子山岩画
桌子山岩画是上世纪70年代当地牧民放牧时发现的。考古证实距今大约4000年—5000年,始创于新石器时代,主要由6个集中分布点:召烧沟、苦菜沟、毛尔沟、苏白音沟、苏白音后沟、雀儿沟。600多幅桌子山岩画,内容多为“太阳神”等人面像、动物图形、狩猎图和符号,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召烧沟岩画,它被磨刻在桌子山下召烧沟西畔一个坡度约为30度、650平方米的石灰岩磐石上,岩画约有150余幅,其中90%都是人面像。
乌海市秦汉长城遗址
乌海市秦汉长城遗址起始于海南区东风农场十队东北1.3千米,终止于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千钢社区东北9.1千米。墙体总长约60公里(含消失墙体),长城用片石和卵石垒成。宽约2.5米,现残留高度为1.2米左右。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霜雨雪,它仍然顽强的屹立在那里!
明代烽火台
这座矗立在黄河东岸、现存基本完好的烽火台是一座明代的烽火台,因它位于黄河农场的二道坎高地上而称为二道坎烽火台,烽火台遗址坐东向西,底部和顶部是正方形,底边长22.5米,顶边长14米,高14米。整体结构以木椽为筋,为石头、粘土混合夯筑而成。乌海境内明代烽火台有6座,包括二道坎烽火台、拉僧庙南山烽火台、东红四队烽火台、红墩子村烽火台等。
石炭纪硅化木
1993年4月,在乌海市海南区老石旦发现的石炭纪硅化木,全长38米,底部直径达0.87米。据中国自然博物馆专家鉴定,该硅化木化石为亚洲最长。
出土重点文物
乌海地区踞山带河,地理位置十分重要,在距今四千年至一百年前的夏商到明清时期,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牧场和中原王朝的北控要塞之地,特别在秦汉、唐夏、明清时期这里人口众多,经济发达,社会繁荣,留下长城、古堡、烽燧、庙宇等遗址。